中国遥感应用协会

>传承的力量

赵济、彭望琭--北京师范大学早期开展的遥感工作

来源:    时间:2022-09-08

北京师范大学  赵 济  彭望琭


截屏2022-09-07 17.25.55.png

      赵济, 男,1930年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汉,195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留校工作。教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系主任,兼任高校联合遥感中心副主任、北京地理学会理事长。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87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


截屏2022-09-07 17.29.24.png

      彭望琭,女, 1945年生,汉族,江苏苏州人,196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天文专业,教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信息技术学院院长。曾任全国遥感教学研究会会长,教育部第二届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土资源部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珠海市计算机学会第一届理事长,广东省遥感与GIS学会常务理事等职。现任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曾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其中排名第一和第二各2项。主编和共同编著教材及翻译著作9部。发表论文数十篇。


一、引言


      北京师范大学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设了第一门遥感课程,并发展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历程,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京师范大学邀请原政务院内务部薛贻源和北京大学周卡讲授“航空像片判读”课程。1956至1959年北京师范大学周廷儒和赵济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新疆综合考察,负责编制新疆1:100万地貌图;由于当时缺乏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基础资料,为此组织了航空考察,首次编绘了塔里木中游河道变迁图和塔克拉玛干沙漠沙丘类型图。我国1975年引进第一批美国陆地卫星遥感影像后,立即引起时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周廷儒等众多专家学者关注,教育部1978年同意将《遥感概论》纳入教学计划。北京师范大学赵济参与研讨的高校“遥感技术与应用科研规划”也同步积极开展研究;如1978年参加中国科学院牵头、陈述彭总体设计的“云南腾冲地区航空腾遥感试验工程”等。随着北京师范大学遥感教学和科研不断深入发展,在赵济带领下,彭望琭20世纪80年代初从天文学转入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领域。


二、自8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与国内高校联合推进遥感学科发展和应用


(一)开展“六五”国家重点科技遥感应用攻关项目——山西农业区划遥感研究。

      国务院1979年要求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区划工作,北京大学承继成1980年建议山西省应用遥感并得到大力支持。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组织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组成技术组,由承继成任组长、北京师范大学赵济为副组长,从1980年7月开始,对太原卫星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完成了地质、地貌等17种1:50万图件,出版了《陆地卫星像片太原幅目视解译系列图》,1981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82年获国家原农牧渔业部技术进步一等奖;到1982年完成了山西省1:25万卫星遥感影像农业自然资源目视解译,形成地质、地貌等17种图件及相关应用报告(北京师范大学负责土壤图、土地类型图、土地资源评价图编制),其中9种填补了山西省农业图件空白、修正了部分原有图件错误,1983年、图1 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截屏2022-09-07 17.26.19.png


      1985年分别获山西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全国农业区划委农业区划一等奖,原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和全国农业区划委为此1983年1月在太原召开“全国农业遥感应用经验交流会”;原国家科委1983年5月将“卫星遥感信息在山西省农业自然资源定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列为国家“六五”重点攻关项目,北京师范大学作为承担单位之一,赵济、李天杰等完成了遥感测算山西省土地利用现状各地类的面积、研究运城盆地冬小麦长势监测及产量估算方法、定量分析三川河流域土壤侵蚀要素、侵蚀分区及治理、分析研究天镇、阳高盆地盐渍土等4个子课题,1985年被原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财政部、国家科委、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六五”重点科技攻关奖,198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7年7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赵济为第二获奖人,图1)。据此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了山西省农业遥感应用研究所。


(二)资源遥感调查研究的深入与发展。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1983年组织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等开展内蒙古草场资源遥感调查。原国家科委1984年批复“六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遥感在内蒙古草场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研究”;项目成果1985年8月在第15届国际草地会议(日本京都)上展示,会议秘书处报告中特别指出“中国利用遥感手段研究草场资源,值得其他国家借鉴”;至1986年完成118万km2的草场资源调查,出版了系列图件和多部考察报告,1986年5月获国家“六五”攻关表彰奖,1987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三)多所高校图像处理系统的实验室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1983年由世界银行贷款,引进大型图像处理设备和软件系统,彭望琭参加了选型、起草标书、投标等工作,并被派到美国接受培训和接机,至1985年完成任务;该系统有效促进了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推进遥感数据处理,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四)高校联合遥感技术应用研究中心成立。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1984年10月决定挂靠北京大学成立“高校联合遥感技术应用中心”,由北京大学沈克琦副校长任主任,北京大学陈凯、承继成和北京师范大学赵济为副主任,陈述彭、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吴衍庆为顾问;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为国家培养了科研、教育骨干。


      陈述彭1982年主持编写《遥感大辞典》(1990年出版),北京师范大学褚广荣为副主编。1984年教育部成立遥感技术应用规划组,编制直属高校1986年至2000年遥感技术应用规划,北京师范大学赵济和李天杰参加;朱启疆开设了“遥感图像数字处理”课程。北京师范大学1987年邀请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著名遥感专家Richard Muller等教授来华讲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及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师生60余人参加培训,彭望琭等参加翻译工作,有力配合了高校开设“遥感图像数字处理”课程。


(五)积极参与国家“七五”、“八五”重点攻关 “遥感技术开发”等项目。

      “七五”期间,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原国家科委的黄土高原遥感调查和“三北”防护林遥感调查科技攻关项目。其中,赵济承担“黄土高原试验区遥感研究”和“黄土高原遥感专题研究”,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原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李天杰承担“水土流失与综合治理效益的遥感监测”;朱启疆等承担“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治理效益的遥感综合调查”,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彭望琭、刘慧平等承担“三川河流域区域治理与开发信息系统”,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八五”期间,北京师范大学朱启疆等参加原国家科委的中国主要自然灾害遥感监测科技攻关项目,承担西南林区的森林火灾遥感监测任务,并获得原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六)建设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教学体系。

      遥感学科发展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紧密关联。北京师范大学1986年前后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研究生相关课程,并在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遥感概论》中加入了GIS相关内容;1992年对本科生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软件应用》课程,并形成包括课程、实践、教材等方面建设的完整教学体系。1997年,彭望琭、刘慧平、管丽、谢昆青、朱良等组成的GIS课程体系建设团队获得了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七)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系统开发。

      20世纪90年代起,北京师范大学进一步将GIS应用系统作为重点研究方向,开展了“北京市农业开发项目库建设”(1994年)、“大连市计委办公自动化管理与经济发展决策支持系统”(1997年)、“大连市计委外资外贸处管理系统及Internet主页系统建设”(1999年)、“大连市环境保护局环境管理信息系统”(1999年)、“北京市密云县农村发展决策支持系统”(2000年)等系统的开发建设,为深入研究遥感与GIS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八)编写遥感学科等高校教材。

      自1991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也积极推进遥感教材编制,并翻译了不少国外知名教材,如《遥感数据的计算机处理与地理信息系统》(1991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校最早的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教材之一,获全国首届优秀地理图书二等奖;《遥感实习教程》(200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2000年以后还有面向21世纪的系列教材编著出版,以及翻译国外专著,为国内遥感教学与学术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21新世纪遥感技术及其教学的创新发展


      遥感科学及应用是跨度极大的学术领域。借助20世纪80、90年代遥感学科在北师大的迅猛发展,北师大努力搭建遥感科学高层次研究平台,同时积极引进李小文院士等人才团队,申请创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点和国家级研究课题等项目,以迈进遥感技术应用与科研教学的更高目标。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珠海分校)2001年开始建设,同时在南方开展遥感创新研究,积极参加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参加“多多(多云多雨地区)合作”和学术交流,协助承办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举办的雷达遥感学术研讨会和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学术交流,并融入广东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协会、广东国产卫星产业联盟等工作。


      随着中国遥感卫星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产卫星发射升空,遥感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任务越来越重。从卫星的系列看,资源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环境减灾卫星等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以及商业遥感卫星,数百颗国产卫星翱翔于天空。在遥感应用领域,卫星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各个领域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从遥感的创新应用领域看,在农业、土地资源、地质矿产、森林草地、测绘制图、城市发展、气象、海洋、防灾减灾,以及水利、生态环境、重大工程等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随着我国国产卫星逐步走向世界,遥感卫星的国际化应用展示出广阔的前景!


四、结语


      纵观我国遥感事业突飞猛进的征程,回忆我们刚进入早期遥感界时的情景,不禁感慨万千:如今作为北师大的退休教师,心旷神怡、豁然开朗,祝愿各高校遥感学科更快发展,为我国各领域输送更多的遥感科研和应用与教育人才。祝愿我国遥感事业欣欣向荣、日新月异的发展。


      (注: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刘慧平、朱良等的帮助,特表感谢!并参考“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院史”)

上一篇:范天锡--忆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应用系统的建设 下一篇:张建国--创建我国遥感卫星地面数据源